為貫徹國務院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《關于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等政策要求,結合核能行業特點和我國發展實際,大會發出《“人工智能+”核能高質量發展倡議》(以下簡稱“倡議”),號召全行業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核能深度融合,打造新質生產力,助力國家“雙碳”戰略和能源高質量發展。匯聚了世界核能產業智慧與經驗,為核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,260家單位共同聯署倡議,51位政、產、學、研、用代表上臺聯署簽約。倡議具體內容如下:

中國能源研究會監事長韓水宣讀倡議
當前,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,深度賦能各行各業發展,科技研發和產業變革提質增速,人工智能的快速部署也帶動了全球能源電力發展,加速了全球核能復興的步伐。人工智能在核能技術研發、設計建造、設備智造、人才培養、行業監管等領域的應用,已開啟全面探索。人工智能與核能相互賦能格局初步形成,并正在成為推動核能產業高質量發展、破解能源安全與生態保護雙重命題的關鍵路徑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《關于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等政策要求,結合核能行業特點和我國發展實際,我們向核能領域、人工智能行業及社會各界發出如下倡議:
一、堅持安全第一原則,審慎積極推進核能領域人工智能部署
核安全是核能事業的生命線,采取成熟并經過驗證的技術是核電設計的一項基本原則。核能領域部署人工智能必須堅持“安全第一”的原則,在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部署應用時應堅持“結合場景研發,試點示范驗證,成熟驗證部署”原則,克服可能存在的推理“幻象”;堅守人工智能治理倫理,堅持全范圍、全過程審慎監管,確保數據真實可用、模型成熟可靠、算力堅強保障,遵守核能行業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規,建立覆蓋“人工智能算法可靠性—核設施安全性—數據安全性”的全維度監管框架,完善人工智能系統在核反應堆狀態監測、異常預警、應急處置等場景的安全驗證機制;強化數據安全與網絡安全保障,規范核能領域數據采集、存儲、應用的全流程管理,防范智能技術帶來的新型風險。通過技術融合與制度保障雙輪驅動,實現“更智能的核能”與“更安全的智能”相互賦能、動態平衡。
二、貫徹國家戰略部署,構建核、智協同發展新格局
將“人工智能+”核能融合發展納入國家能源戰略頂層設計,深度對接“雙碳”行動、新型電力系統建設、數字中國等重大部署。推動跨部門、跨領域政策協同,建立能源、科技、工信等部門聯動機制,統籌規劃融合發展的目標路徑、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。鼓勵地方政府結合核電基地布局、數字經濟園區建設,打造“人工智能+”核能產業集群,形成“戰略引領—政策支撐—區域聯動”的發展生態,以低碳核能助推各地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戰略落地,用技術融合紅利更好服務于能源結構轉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。
三、激活產業創新生態,夯實核、智融合發展根基
強化核能行業人工智能產學研用深度協同,構建“基礎研究—應用開發—產業轉化”全鏈條創新體系。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加強核能與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建設,培育既懂核科學又通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;鼓勵能源企業、科技企業共建創新平臺,加速“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”成熟驗證后的部署,加大“物理智能”的技術研發和示范試點力度,重構核能研發、設計、建造、運行、退役的全生命周期范式,突破融合發展的共性理論與系統集成瓶頸。同時,加快建立融合發展的標準規范體系,推動數據共享、接口統一與成果轉化,讓創新要素在開放協作中高效流動。
四、深化開放合作,拓展核、智融合發展空間
以“一帶一路”綠色發展為契機,推動“人工智能+”核能技術與標準的國際交流。主動參與全球能源治理、核安全治理,在核電項目智能化建設、核安全監管數字化等領域分享經驗、共建平臺,助力更多發展中國家更好安全和平利用核能。同時,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,加強與國際組織、主要核電國家的技術對話,在應對氣候變化、保障全球能源安全、核能高質量發展中展現中國擔當,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新格局。
人工智能快速發展,核能產業加速復興,核、智融合發展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。讓我們勠力同心,精心謀劃,把握戰略主動,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與核能的相互賦能,更好服務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。



企業代表聯署
《“人工智能+”核能高質量發展倡議》




